集成電路產業具有摩爾定律、技術密集和周期性的特點,且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十分重�。這么重要的集成電路產業為什么陷入今天的困境?最近這些年總是聽到中國在某某方面又走在了世界前列,什么技術又取得了世界性的突破,我們沉浸在各種各樣的好消息�,猛回頭卻發�,原來集成電路依然是軟肋,有種夢中驚醒的愕然。痛心于中國集成電路現狀的同�,不禁想問:中國集成電路怎么�?那么多技術我們都突破了,怎么就栽在芯片這塊了呢�
想要知道集成電路今天為什么是這樣,我們不妨看看它昨天的樣�,看看這幾十年間集成電路產業到底都發生了什��
50年代-80年代:順利開局→“做不如買”
大陸電子工業和科研是從五十年代初開始,我們的集成電路的開局相當不錯。到六七十年代的時�,中國大陸的電子工業、半導體工業僅落后于美國,而領先于�、臺、日�1973年第一臺國產的集成電路電子計算�105機問世;1975年第一批DRAM問世,比美國晚五年,比韓�、臺灣早四五��1979年上海元件五廠和無線電十四廠甚至成功仿制英特爾公�1974年推出的8080CPU,比德國仿制成功還早一��
這個開局是不是有點意�?這劇本和想象的不太一樣,中國集成電路竟然也曾有過領先韓日臺的時�。然�,就在這個開局之后,事情開始向著奇怪的方向發展了過��
集成電路行業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自力更生”�“造不如買”兩條路線的選�。也許是改革開放之后和外界經濟交流變��80年代集成電路行業更多受到�“做不如買”的路線的影響,在引進技術受到挫折和延遲之后,出現了把芯片研發的撥款變成貸款的荒誕局面,甚至花重金從國外引進了大量淘汰落后的毫無價值的晶圓生產線。也正是�80年代開始,被韓日臺抓住機會反�,與美國的差距更是拉大了�
“造船不如買船,買船不如租�”,這句話是劉少奇說的,后來引起了大爭論。造不如買,從短期來看是符合經濟學利益最大化的目標的,研發一項技術的投入可能遠大于當下購買產品的花費。對于集成電路產業來說,研發新技術動輒需要數十上百億的研發費用,相對而言從國外購入設備或者直接去國外購買芯片確實是短期內更加經濟理性的選擇�
但有趣的地方在于,有時候短期笨到極致的行為放到長期反而是聰明的選�。一個最笨的人,選擇自己研發到底,在花費了巨大的研發費用之后,他會變�“賣船”的人,從那些聰明人手里賺到巨額利�。那些美日韓集成電路大公�,雖然研發費用花的多,但賺的更是多。而且對于國家而言�“造不如買”路線會使得科技強國越強,弱國越弱,對于追趕美國狀態下的中國集成電路是很不可取�。這一路線也是被毛主席和習主席一致否定的�
90年代�908�909工程
因為“造不如買”的錯誤路線的影響,中國集成電路失去了六七十年代的開局優勢。政府也意識到了發展集成電路產業的重要性和緊迫��908工程登場��908工程�90年代“八五”期間實施的發展微電子產業的重點工�,是我國第一次對微電子產業制定國家規劃并進行大量投資的計劃。主體企業是�742廠和永川半導體研究所無錫分所合并成立的中國華晶電子集團公司�
908工程1990�8月啟��1992年國務院決定實施�1995年開始建�6英寸生產��1998�1��“908”工程華晶項目通過對外合同驗收�
908工程的帶來的好消息是國內生產技術水平由2�3微米提高�0.8�1微米�908工程帶來的壞消息是由于審批時間過長,建成投產時技術水平已落后于國際主流技術四至五��
集成電路產業存在摩爾定律,即�18個月,集成電路的性能會翻一�,或者相同性能的芯�,每18個月價錢會降一��908工程從開始立項到真正投產歷時7年之久,而在國際上這通常只需1年左�。用審批的方法規劃一個具體的生產項目,相對于技術發展極快的集成電路來說太慢�,審批的速度遠遠跟不上技術變化的速度�
當時國家迫切希望提高我國集成電路水平。根據胡啟立在�“�”路歷程》中的回憶,江澤�、李鵬都曾指�“砸鐵賣鐵”也要把半導體產業搞上��
吸取�908工程與市場脫節的教��90年代第九個五年計劃中�909工程開始了新的政策探��909工程方針為以市場為導向,以不斷升級的產品線為基礎�909工程投資總額超過了建國以來所有集成電路項目投資的總和、達�100億元�909工程中國家的投入是由國家開發投資銀行以資本金性質注入企業,成立獨立運作的股份公司。資金的使用靈活�、自主性均很高,相�908工程資金投入方式要好的多�
上海華虹微電�1996年正式成立后,與日本NEC公司合作,組建了上海華虹NEC作為909工程的主要承擔者。華虹NEC沒有重蹈華晶七年漫長建廠的覆轍,�1997�7�31日開工,1999�2月完��2000年取�30.15億元的銷售額,利潤達�5.16億元,出口創�2.15億美�。除�2001年全球半導體低迷,華虹NEC全年虧損13.84億元�,華虹成績都很不�。到2005�6月,華虹已經完成和超過了當初立項的所有的目標�
909工程取得的成績不僅是華虹完成立項的目�,也是為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道路上政策的探索,為后來的大基金�909工程二次升級都積累了很多經驗。當�909工程的倡導�、原電子工業部部長胡啟立著寫的�“�”路歷程》中總結了三點經驗:第一,真正的核心技術很難通過市場交換得來,引進不是目的,目的是發展自�,為我所用,最終實現自主創新,走自己的路,企業必須從引進之日就要消化吸收的具體措施和今后創新的長期戰略規劃,并積極努力加以實施�”第二,始終堅持以市場為導��“引進某高科技項目,往往首先向導為填補國內該領域的空白,容易導致從技術出�,忽視市場導向�”“如果與市場不合拍,即使技術水平在�,也得不到市場的回報,就會被淘汰出局�”第三,牢牢抓住人才這個高科技企業發展的核�,優秀人才是創新的主力和中堅�
21世紀初:漢芯造假
2000年之�,信息產業部組織實施�“中國�”工程,大力扶持國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IC產品的研�。這時�,一個巨騙抓住時機粉墨登場了�
陳��2001年進入上海交大后被任命�“漢芯”的總設計師。第二年,學校就成立了芯片與系統研究中心,由他出任研究中心主��
在他的領導下,在短短�16個月后的2003�2�26��“漢芯一�”發布會召開了� 會上展示�“漢芯一�”是一�32位的DSP數字處理芯片,采用國際先進的0.18微米工藝。多位院士和“863計劃”專項小組負責人組成的專家組對“漢芯一�”進行鑒定并宣布了結論�“漢芯一�”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是中國芯片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
一時間�“漢芯一�”成了中國驕傲。陳進也是炙手可熱:上海交大特聘其為長江學者,出任微電子學院院長,成為上海硅知識產權交易中心CEO,上海漢芯科技有限公司總裁�
一直到3年后,清華大學的BBS上一個名為《漢芯黑幕》的帖子揭露了陳進在研制過程中完全弄虛作�,騙取了國家上億元的經費。所謂的中國驕傲漢芯一號就是摩托羅拉dsp56800系列芯片,只是讓當時�“漢芯”實驗室裝修的一位民工用砂紙打磨掉芯片上原有的摩托羅拉標識而已。陳進就憑借這么低級又輕松的造假,走上人生巔�,出任CEO,不知道有沒有迎娶白富美�#p#分頁標題#e#
漢芯造假被揭露后,中國驕傲變成中國尷�,那些年熱烈鼓的掌變成打在臉上的耳光,掌聲多響亮,耳光就有多響亮�
那些當年審核的專家院�,那些監督審查的部門,就被這么低級的造假糊弄過去�;上億的經費就這么被輕松拿走。難以相信陳進的謊言沒有露出馬腳的地方,難以相信一個陳進拿著一個假芯片就哄得眾人團團轉。更氣憤的是事后,陳進只是被革職追繳費用,再未受到任何刑事處罰!
學術界本應為高新技術的探索地和突破地之一�21世紀初背負著國家期待目光的集成電路的學術界卻變成了造假��“漢芯”總設計師陳進不是不知道研發自主芯片對于中國的意義,相反他是太明白這意義了,太明白一旦成功將會得到的熱捧。他的造假收益是上億研發經�,代價是集成電路技術落后的現狀被粉�,社會沉浸在“漢芯”的謊言中三�。一個人竟然自私到如此地步,為一己私利愚弄整個社會。事后處罰只是革職追繳費用而已,與他造成的損失相�,實在是太輕饒了��
要想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僅僅寄希望于研究人員內心道德的約束是不現實的。在巨大的利益面�,人性難以經受考驗。設計一個良好的機制,使得研究人員不用去面對這個巨大的誘惑,不用去經受考驗才是預防造假的良�。這個機制一方面需要讓研究人員能夠通過踏實的研發活動過上體面的生活,一方面對研究成果嚴格監�,使造價成本極高,且代價極大�
�2010年之�,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十分熱鬧,忙著到處收購,高調又張揚,其中以紫光集團瘋狂買買買為代表,具體請見《太平洋電子|中國半導體發展之反思篇(下):”紫光模式“買買買��
12閱讀更多
關注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
顯示行業頂級新媒�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