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顯示,75%的顧客都知道可穿戴技術,但只有9%的顧客有興趣使用它們。可穿戴設備仍然沒有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大范圍普及依然面臨重重障礙。
早在2008年,從測量心率到根據用戶情緒播放音樂等的一系列可穿戴技術就已經被吹捧為消費電子產品的下一個重要契機了。
緊隨Fitbit和谷歌眼鏡(Google Glass)之后,許多公司開始蜂擁進入這一市場,帶來了許多裝有感應器的臂章、服飾以及眼鏡。這個領域現在炙手可熱,但最早使用這些設備的人們似乎都在等待那個時刻,讓他們不再顯得特立獨行。(你知道的,谷歌眼鏡的粉絲們現在有了個專門的貶義稱呼“Glasshole”。)
盡管谷歌已經竭盡所能,那一刻卻依然還未到來。許多報告都聲稱,可穿戴設備將在2014年成為主流。不過來自數字研究公司L2的最新報告證實了許多人正在默默為之努力的一件事:可穿戴設備仍然沒有得到社會的廣泛接受,要擴大銷量依舊障礙重重。
調查顯示,75%的顧客都知道可穿戴技術(無論是作為前衛的時尚潮流,還是新時代的技術工具),但是只有9%的顧客有興趣使用它們。根據調查,僅有2%的人表示自己擁有可穿戴設備,其中大部分都是健身追蹤器或智能手表。
可穿戴設備通常分為三大類:像健身追蹤器這樣的復雜設備;像智能手表這樣的智能配件(由于它們可以運行第三方應用);還有像谷歌眼鏡這樣完全自主、可以直接聯網的智能可穿戴設備。
人們對于可穿戴設備銷量的估計各不相同。研究公司IDC認為,這類設備今年的銷量將超過1,900萬件量,達到去年的三倍以上。到2018年,它的銷量將會達到1.119億件。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預計,在接下來的2-4年中,這個行業的價值將會高達300億至500億美元。不過,在這一切實現之前,這個方興未艾的市場需要擺脫人們對于“穿戴這種設備就是出丑”的成見。
今年六月,谷歌宣布與時尚設計師黛安•馮•芙絲汀寶合作,攜手推出新款谷歌眼鏡。這個舉措凸顯了硅谷當下的策略:招募時尚精英,賦予可穿戴設備以時尚內涵。
這個系列的特制鏡框和太陽墨鏡以“DVF|為谷歌眼鏡設計”為標簽,價格高達1,600美元以上。迄今為止,谷歌已經和雷朋(Ray-Ban)眼鏡的生產商陸遜梯卡(Luxottica)以及其他幾家提供時尚眼鏡的公司如普拉達(Prada)等展開過合作。它還招募了曾在藝術網站Art.com擔任首席市場官的時尚總監艾維•羅斯來領導谷歌眼鏡團隊。
關注我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訊
顯示行業頂級新媒體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