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對比度、超廣可視角度、曲面超薄的外形、較低的耗電量,OLED電視以這樣的優點震撼著業內。這項被譽為“開啟電視顯像技術新紀元”的技術為傳統家電企業帶來了全新的概念,但市場推廣情況一直不如市場預期,面板巨頭三星[微博]的大尺寸OLED量產,也從2012年底開始,一推再推。
雖然三星壟斷了全球小尺寸OLED面板的九成份額,但仍沒攻克大尺寸OLED面板量產良率問題。而在大尺寸OLED面板上有先發優勢的LG Display(下稱LGD),則與創維[微博]、康佳等結盟,加大OLED電視的推廣力度。因此,三星不但對OLED量產的推廣力度不如LGD熱情,更是拉著TCL[微博]、海信等品牌來推廣4K液晶技術,這在一定程度上分流掉OLED的基礎用戶,加上索尼、松下等日本品牌忙于扭虧,根本無暇顧及全新技術的推廣。
就這樣,“猶抱琵琶半遮面”的OLED電視機直到今年才開始量產,而這一次的技術升級雖然是韓國面板巨頭牽頭,但終端市場卻由中國彩電品牌領軍,因為創維、康佳們也希望利用OLED這項全新技術,為自己重拾“制造精神”,從而抵御小米、樂視這些互聯網新貴的入侵。
“我們拖著工廠,企業體積很大,不是很好轉身,除了學習互聯網精神外,我們也要發揮我們自身的硬件優勢。”創維集團總裁楊東文說。
博弈與圈地
“LGD的OLED面板的良率提升比想象快。”創維彩電事業部總裁劉棠枝告訴《二十一世紀商業評論》(下稱《21CBR》)記者,盡管OLED在手機上的應用已經被市場認可,但因大尺寸OLED面板的良率一直較低,去年3月僅為30%左右,難以在電視機上實現量產。
低良率導致OLED電視機的價格居高不下,三星、LG在去年小范圍推出的OLED電視機售價約為1萬美元,是同尺寸4K液晶電視的6倍,這是消費者無法接受的。而在索尼和松下兩家的OLED合作項目中,面板量產的問題始終得不到完善的解決,屏幕耐久性無法得到保障,生產成本控制遇到困難,加之兩家都急需擺脫當前的虧損現狀,于是在去年年底合約到期之后便正式散伙。
索尼和松下決定散伙的消息一經傳出,著實讓OLED量產蒙上一層陰影,外界紛紛開始擔憂這項全新的顯示技術能否在逆市中實現量產。市場調研機構NPD Group的報告顯示,2013年全球OLED面板電視的出貨量預計只有區區5000臺,僅相當于此前預計的2萬臺的四分之一。
“指望索尼、松下這些在虧損中掙扎的企業并不現實,推廣OLED要看韓國與中國的企業了。”資深家電分析師劉步塵表示。
此時,液晶作為一種穩定的技術開始升級,其中4K液晶具備比OLED更為低廉的投入成本,在市場上推廣更易被廣大消費者所接受,所以堅持原有的液晶技術,還是拓展全新的OLED領域,成為擺在每家彩電企業面前的一道選擇題。
就這樣,三星與LGD兩家面板巨頭開始“跑馬圈地”,拉攏各大終端品牌來“站隊”,三星聯合TCL、海信,今年力推4K的曲面液晶電視。選擇OLED陣營的創維則在一些公開場合上“嗆聲”競爭對手的4K技術,“ULED(即Ultra-LED縮寫)只是對傳統液晶電視的優化,就像CRT電視無法與液晶電視相比一樣,ULED與OLED也無法相比。”對于海信日前推出號稱畫質堪比OLED的ULED電視,楊東文如此評價。
由于在終端市場上擁有創維、康佳這樣的OLED追隨者,LGD在推廣OLED的力度與速度大大提升,市場分析機構也對OLED給出了更高的評價,根據DisplaySearch數據預測,2014年OLED電視市場銷量將達到6萬臺,到2017年將突破150萬臺的規模,一改此前NPD Group的悲觀預測。
LGD全球推廣總裁崔東元向《21CBR》記者透露,目前LGD的第一條OLED電視面板生產線的每月產能是8000片玻璃基板;第二條生產線還在建設,計劃今年下半年投產,每月產能26000片玻璃基板。也就是說,下半年后,LGD將具備每月34000片OLED電視面板玻璃基板的產能。
“目前接近七成的良率已能基本保證市場供給,隨著量產的進一步提升,價格也會下降。”崔東元說。
關注我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訊
顯示行業頂級新媒體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