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23日),在南京召開的中美城市經濟合作和投資會議上,中美兩國企業(yè)簽署了總值34億美元的雙邊投資協(xié)議,涵蓋制造業(yè)新能源,其中相當一部分是中國對美投資。這被外界解讀為,應對貿易摩擦,雙方正在尋求合作來提振經濟。
然而這一美好愿望很快被澆一頭冷水。就在美國積極對華招商引資時,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25日宣布對中國大陸及臺灣多家企業(yè)生產的電子成像設備發(fā)起“337調查”,以確定是否存在專利侵權行為。而在20日美國貿易委員會也曾宣布對華多家企業(yè)生產的合成橡膠樹脂等產品發(fā)起“337調查”。
調查涉及華為、中興
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25日發(fā)表聲明說,涉案產品主要是具有成像功能的手機和平板電腦等設備。這項調查共涉及8家企業(yè),其中包括中國內地的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和臺灣的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聲明說,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閃點技術公司今年5月23日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提出申訴,指控美國進口及在美國市場銷售的上述涉案產品侵犯了該公司專利,要求啟動“337調查”,并發(fā)布排除令和禁止進口令。
案件需在一年內出結果
美國所謂“337調查”最早得名于《1930年美國關稅法》第337條款,后經歷數次重大修訂。根據該條款,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有權調查有關專利和注冊商標侵權的申訴,此外也開展涉及盜用商業(yè)機密、商品包裝侵權、仿制和虛假廣告等內容的調查。
根據有關程序,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在啟動“337調查”后,該機構必須在45日內確定終裁的目標時間,并盡快完成調查,通常案件需要在一年內作出裁決。如果涉案企業(yè)被裁定違反了第337條款,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將發(fā)布相關產品的排除令和禁止進口令,這意味著涉案產品將徹底喪失進入美國市場的資格。
今年以來,美國對中國產品多次發(fā)起“雙反”調查和“337調查”,貿易保護主義明顯升溫。除個別產業(yè)免遭制裁之外,幾乎所有受調查的產品都被施以貿易制裁。中國商務部多次表示,希望美國政府恪守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承諾,共同維護自由、開放、公正的國際貿易環(huán)境,以更加理性的方法妥善處理貿易摩擦。
關注我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訊
顯示行業(yè)頂級新媒體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