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家電業慘賠背后,顯現的是決策緩慢、執著技術,正是看清這些,讓日立挺過存亡危機再起。
2011年,可說是日本家電的黑暗元年。索尼(Sony)、夏普(Sharp)、松下(Panasonic)三大電器,紛紛被電視的虧損擊沉,3公司虧損總計達1.6萬億日元。
在這同時,同樣老字號的日立(Hitachi)卻是異軍突起。2011年度凈利甚至比前年增長45%,創下3471億日元的新紀錄。
舍得放手,金雞母也賣
雖然《日經Business》指出,電視價格在短短三年內一路狂跌,讓家電業兵敗如山倒。但日本家電業者虧損背后,顯示的是日本企業決策緩慢,守成有余,攻擊不足的一面。
相對索尼等三家企業的黯淡,日立做對了什么?面對存亡,日立采取的戰略,也適用于多數日企的一帖猛藥;這個藥方,就是“放手”。
放手的第一步,就是見好就收,隨時修正核心競爭力。
“日本企業總以為能靠技術勝出,這正是錯誤之處”,日立董事三好崇司點出了失敗的關鍵。自從1953年,夏普量產第一臺日本電視機以來,電視就成了日本家電的代名詞。如今,三大廠執著于技術光環,卻抵擋不了韓廠的低成本、低價格威脅。
與家電三廠不同,日立一步步淡出手機、半導體業,逐漸和德國西門子(Siemens)、美國奇異電子(GE)這類工業電子掛鉤。“對于市場變動激烈的產業,就得保持距離”,日立社長中西宏明說,像日立環球儲存科技(HGST)這樣賺錢的金雞母,日立仍趁高價以48億美元轉手賣給美國威騰電子(WD)。
除了放手技術,還得從組織文化下手,懂得決策下放。
日立從2009年起,徹底執行“社內分社”制度,旗下40個事業單位如子公司般獨立運作,必須自籌經費,自尋生存之道。加上4等級的評比制度,事業單位的評等越高,越可以獨立決策。以“慎重”著稱的日本企業,一個決策往往耗日曠時,延誤商機。現在即使一個部門,也可以立即決定在中國興建工廠,事后再向總公司報備。
2002年,日立曾面臨過不敵科技業泡沫化,被迫裁員兩萬人的存亡危機。面對日立的成功改革,不知索尼等家電三廠,是否也得經歷劫難,才能學會這一課?
關注我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訊
顯示行業頂級新媒體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