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電廠商紛紛發布智能電視,操作系統已然升級到最新的Android4.03,但最后發現,那些賣出去的智能電視絕大部分都不過是“僵尸”。
近日廣電總局科技司提供的數據顯示,2011年底國內智能電視的保有量已經超過千萬臺,但與CNTV、百視通等互聯網電視牌照商的后臺完成對接并經常使用的用戶數量只有100萬臺左右。
超低的接入率
長期以來超低的利潤率,年輕的電視觀眾逐步轉向PC和視頻網站,讓傳統的彩電廠商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為了提升產品利潤率,并讓電視重新成為家庭娛樂中心,中國彩電企業2009年開始推廣尚不成熟的互聯網電視,即智能電視。
2011年,智能電視在中國進入快速普及期,當年中國市場智能電視出貨量達到了800萬臺。調查機構中怡康的最新報告也預測, 2012年中國智能電視的出貨量有望達到1873萬臺。
售價比普通液晶電視高出20%,智能電視的確讓國產彩電巨頭長期低迷的毛利率大為提升。海信電器2011年的凈利潤同比增長106%超過16億元,而TCL多媒體也成功扭虧為盈。
但對于彩電廠商來說,這遠遠不夠。如何從智能電視中內置的視頻、游戲等獲取更多收入,這是彩電廠商的下一步目標。
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兩會期間曾透露智能電視的接入率只有40% ,業內認為這已經是很樂觀的數字。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有關人士告訴記者:“根據我們與多家市場調研公司合作的調查結果,其實真正的互聯網電視活躍用戶(平均每天開機1小時以上)的比例不到10%。”
海信電器總經理劉洪新的解釋是:“此前的互聯網電視操作上非常不方便,傳統的遙控器成為智能電視利用率提高的障礙,而部分地區的互聯網接入帶寬過低,以及互聯網電視內容缺乏特色也是原因。”
據悉,雖然彩電廠商不斷對遙控器進行改造,推出無線鍵盤甚至電視與移動終端的多屏互動,海信、TCL等還引入了科大訊飛的語音操控系統,但智能電視的操作依然無法做到PC那樣方便。
由于智能電視逐步成為液晶電視的標配,其售價已開始逐步下降,以一臺國產品牌46英寸智能電視來講,其單價已經從兩年前的近萬元跌至4000元左右。而彩電商購買Android平臺的使用權、采購ARM等芯片,還有購買大量正版版權都投入了大量資金,隨著智能電視硬件毛利的下降,它們更希望從內容服務上獲取更多收入。
關注我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訊
顯示行業頂級新媒體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