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一般的有機發光二極管(OLED)元件本身在制造過程中即常會有水氣的侵入,例如:ITO(indium-tin-oxide)基板表面的水氣,有機材料中所含的水氣,真空蒸鍍腔體中殘留的微量水氣,金屬電極形成后自界面及有機層中擴散進來的水氣等,這些都會造成元件的有機材料氧化或電極的劣化,使得元件損壞。即便這些不良因素都能以嚴謹的制程控管予以減到最低,一個封裝后的OLED成品仍然要面對從空氣中再度擴散進入的水氣的嚴峻考驗。亦即,水氣的進入通常演變成OLED元件使用壽命的大幅下降。一般廣為人所采取的對策是研發出疏水性高(hydrophobic,即水滴在其上因表面張力大而致接觸角大)的封裝材料以及其特殊的后續表面處理。然而,這類的措施一般僅能達到極為有限的改善,原因是盡管水滴不易附著在封裝材料上,水蒸汽(或水氣)仍然可藉由擴散穿透此封裝層進而侵襲OLED元件內部。事實上,空氣中的氧也以同樣的方式進入而氧化元件中的有機材料�
二、研究目�
本研究之原始動機在于尋找一種在分子層級能排拒水分子與氧分子于外的封裝材料,用以阻擋水氣、氧氣對OLED元件的侵襲。針對此,我們發�3M公司開發的消防用“假水”(產品名FC-40,或其他相似產品)似乎帶有這個可能性。亦即,或許我們可以采取如�1 所示意的,藉由FC-40形成一道防線來排拒水氣、氧氣的侵入,進而延長OLED元件的連續使用壽命。假如,結果令人滿意,便可以再進一步研究開發具“假水”般特性的固態封裝材質�
三、文獻探�
OLED元件的壽命如何評估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Kodak最早提出一公式來表達元件壽命的換算,即L0×t1/2=cons tan t ( 0 L為起始亮度,1/ 2 t為由起始亮度衰退到起始亮度的一半所需要的時間,稱之為元件的半衰期) [1]�
OLED發展至今,它的劣化原因并不如想象中的單純,可以從許多面向去了解,也還需要多的研究去厘清,如�1所示,OIDA(Optoelectroincs Industr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的Stolka歸納出增加OLED壽命的方法及所預計可達到的壽命增進,其中封裝是最重要的一環,其他如穩定的發光體、光物理與光化學機制的了解也都非常重要,另外利用電路補償的方式,在元件老化時增加電流密度也是一個方法�
……
關注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
顯示行業頂級新媒�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