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行業陷入低潮,韓日、我國臺灣地區面板巨頭開始收縮投資,而國內投資高昂的兩大項目則已量產。
“對華星光電、京東方兩個國內高世代項目來說,現在的市場環境最困難。”復旦大學先進材料實驗室平板顯示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谷至華日前對媒體表示。他說,產業經營困難,來自日韓和臺灣地區面板巨頭的策略打擊比以往更重。
眼下,日韓、臺灣地區面板廠正持續營造一種經營困難、大降價的氛圍,無形中沖擊著步入量產期的國內企業。
數據顯示,2007至2008年,五大巨頭的利潤達到最高峰。三星面板同期凈利達41.3億美元,LGD約33.6億美元,友達約30.2億美元,奇美17.4億美元,夏普約13億美元。
同期,國內企業深陷困局。
2006年,深圳市國資委直屬的深超公司與TCL、創維等4家彩電企業成立聚龍光電,計劃合建一條6代線,因各方資金籌集、規劃方向不一,項目最終無果而終。
“當時聚龍光電項目的技術供應方是夏普。”TCL集團一位人士透露,其他參與方退出后,深圳市政府、TCL繼續與夏普商談引進8.5代面板項目。
沒想到一談談了三年。2009年中,雙方因專利費問題告吹。該人士說,夏普設有很多“霸王條款”,TCL方面根本無法承受。
另一被耽擱的合作案則是京東方、上廣電NEC與龍騰光電的“三合一”項目。2006年底,三方曾簽協定,擬整合各自業務共同做大,次年6月底前達成目標。但不久遭遇三星、夏普及LGD各個擊破,加上產業轉暖,最后失敗。
三年后,上廣電NEC破產,龍騰借殼ST太光上市擱淺。京東方盡力掙扎,多次增發落實了合肥、北京項目,但受困折舊壓力,一直未真正贏利。
六年過去,中國市場成了海外巨頭盛宴。即便是拉動內需的“家電下鄉”政策,幾乎沒有本土面板企業的油水。
DisplaySearch的數據顯示,過去兩年,液晶電視市場增速由最初90%迅速下滑至20%—30%。中怡康數據走勢類似。
外界預計,2011年全球出貨增長有限,其中一路高歌的中國市場甚至會負增長。過去一季,巨頭都將中國市場疲軟列為業績下滑的原因。
看上去,剛投產的京東方和華星光電的8.5代線沒趕上節奏。面板價已持續下滑16個月,巨頭表示已達成本價,年中甚至低于成本。
兩大本土項目眼下處于量產爬坡期,明年上半年,京東方8.5代線將滿產,華星光電明年底滿產。但明年的面板和液晶電視市場不明朗。
深超光電董事長于忠厚去年曾說,華星光電的投資比三星等晚了兩到三年。如果再晚,巨頭一降價,本土一投產就會虧損。
產業鏈孱弱是另一風險。面板上游材料是玻璃基板、偏光片、彩膜和液晶分子,成本占面板總成本約80%。而它們主要掌握在三星與康寧合資公司、LG化學等海外企業手中。即使中國面板生產成熟,也無法從根本上擁有成本競爭力。目前彩虹、東旭、盛波等本土企業也在布局上游,但離自主很遠。
不過,李東生說,LG化學和旭硝子已積極配套華星光電,在中國設廠會轉移部分技術。通過產品上市和技術人員流動,會將先進技術擴散到中國企業,帶動上游材料環節本土化。
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是,國產面板面對的市場形勢只會日趨嚴峻,在日本整合內部資源、韓國步步緊逼的市場環境下,盡快突破關鍵技術,是中國面板行業成敗的關鍵。
關注我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訊
顯示行業頂級新媒體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