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普試制的4K×2K顯示器在“IFA 2011”(2011年9月2~7日,德國柏林)展區內部的洽談用特設會場展出。該顯示器以在將全高清轉換成4K×2K的升頻(Up Convert)技術中采用了ICC為特點。筆者有機會仔細觀摩了試制品。
4K×2K顯示器的最可悲之處在于4K×2K內容。如果電視播放從標清(SD)改為高清(HD),則生態系統就會完全改變,新格式的內容也會積極制作出來。但廣播電視因不支持4K×2K內容,因此不適用這種方式。盡管4K×2K相機已經出現,但將在今后面世的4K×2K電視,在沒有可滿足旺盛需求的內容之前,4K×2K顯示器恐怕很難進一步發展。
減輕腦部負擔”的意思是,大腦不必費力地想像插值,而是自然順暢地接納影像 | ICC的作用是令因變成電信號而丟失的原始光信號恢復 |
目前備受關注的是將全高清轉換為4K×2K的升頻技術。ICC的意思是“Integrated Cognitive Creation(綜合認知創造)”。該技術由近藤哲二郎與數十位同伴共同成立的i3(I-cubed)研究所開發,近藤哲二郎是索尼的以高清電視開辟出一個新時代的“DRC”(將標清轉換為高清的升頻技術)的發明者。
ICC從人類依靠“光的刺激”來識別物體或留下記憶的認知過程著眼,以因變成電信號而丟失的光信息恢復成原樣為目標開發而成。該技術具有用來激發人類感情的表格查詢(數據庫),可將電影像轉換為光影像。雖被稱為“類似于激發感情的數據庫”,但筆者一直不太明白。然而在觀看了現場演示以后,筆者感到非常信服。演示時使用了3臺60英寸液晶電視(均由夏普生產)。在右面所示的3種(餐桌、櫻花、起居室)比較影像中,上圖均為以市售全高清電視顯示的影像,中圖均為采用ICC升頻處理后在4K×2K試制機上顯示的影像,下圖均為采用商用升頻器處理后在4K×2K試制機上顯示的影像。
原始的全高清影像。 以商用升頻器處理的4K×2K影像。
與原始全高清影像幾乎相同。
用ICC作升頻處理的4K×2K影像。可獲得與原始影像極為不同的精細感。遠近感較強,墻壁花紋清晰可見。近處的玻璃杯等比較明顯。
原始全高清影像。
從這些圖片來看,此前上市的其他公司的商用升頻器與ICC的差別十分明顯,精細感差別極大。清晰度當然遠遠高于原始全高清影像。這完全顛覆了采用升頻技術時影像信息量不會增加(反而會減少)的常識。讓人一時無法相信“升頻技術真的能將畫質提高到如此程度”。筆者認為,以4K×2K顯示器顯示的原始全高清影像本身就會形成一個與全高清影像不同的獨立范疇。
關注我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訊
顯示行業頂級新媒體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