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手機圈兒來說,2018年可以說是精彩紛呈的一年,別的不說,只看全面屏的演進就熱鬧非凡。不管是技術,還是設計,全面屏在這一年都有了質的提升,體現到產品上就是前面板額頭和下巴依靠替代技術,或是設計進步,都有了進一步的縮窄。
從產品表象上說,全面屏的深化發展確實只是縮窄這么簡單,但實際上縮窄并不簡單。從去年的18:9的屏幕拉長,到劉海異形屏的初見端倪,再到今年各種全面屏方案的全面爆發,手機屏幕進化的每一步都伴隨著相關技術或者設計的進步,比如屏幕打孔、屏下光感、屏下指紋、聽筒進化等等。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2018年我們看到的手機全面屏演進。當然,我們聊技術和設計,更多的是為消費者提供一個更適合自己的購買建議。技術和設計本身對于消費者來說無關痛癢,給用戶帶來的體驗提升才是這些進化的意義所在。
全面屏形態丨技術不夠設計來湊的悲哀與慶幸
去年全面屏就成為了一個火熱的議題,也不得不說這為手機圈的發展開了一個好頭:全新形態催生了更加旺盛的市場需求,市場需求又促進了相關技術產業的變革,同時也加快了研發實力薄弱的小品牌走向死亡。
但外觀現狀和“真·全面屏”的終極臆想差距還有些明顯,而技術發展速度不能使其一蹴而就,在這個愿望和技術不對等的過程中,自然而然也就有了多樣的設計形態——
1、普通規整矩形拉長
最初級的全面屏形態,但做到極致屏占比也能達到90%以上。其典型代表有魅族16th,屏占比高達91.18%,比普通的劉海異形屏屏占比還高。當然付出的代價也很高,魅族16th采用了定制的前置攝像頭、屏幕COF封裝。魅族在發布會上透露,這塊屏幕的定制價格高達600萬美元。
從設計進化和使用習慣來說,這種屏幕是最直觀、使用最簡潔的。對于強迫癥用戶來說,這可以說是手機設計中的最后一片凈土了。
2、大劉海到水滴的深度打磨
iPhone X雖然不是第一個采用異形全面屏的手機,卻著實帶動這種設計成為主流。簡單的說,就是把額頭空置的部分進行屏幕延伸,用以顯示時間、通知、信號等零碎信息。但iPhone X的劉海比較寬,因為劉海內集成了3D結構光面部識別模組。
之后上游供應鏈的完善讓更多的劉海全面屏手機被制造出來,我們比較熟知的小米8,也是采用類似的大劉海設計。小米8在其上集成了紅外面部識別模組,所以劉海也較寬。
在后來的國產全面屏手機上,我們可以明顯感知,額頭劉海是逐漸變窄的,只要不加持復雜的前置光學模組,縮窄也并不是什么困難的事情。
“美人痣”可以說是較早面世的異形全面屏方案,但卻被水滴全面屏后來居上,或許原因就在于后者在視覺上更加和緩。在這里值得一提的是,vivo的額頭水滴設計,其中隱藏了紅外發射器,前置攝像頭可以收集紅外信息,所以雖然是水滴設計,仍支持紅外面部識別。
3、曲線救國的機械設計
前置攝像頭難以取消,技術不足也催生出了機械結構設計,比較典型的就是vivo/OPPO的自動升降結構、小米/榮耀/聯想的滑蓋設計。
這種設計的好處在于,可以讓全面屏更加“全面”,采用這種設計的手機屏占比也都達到了90%以上。但這種機械設計也帶來了問題:機械磨損、使用效率降低。
4、正反雙屏的深入進化
另外一個典型形態就是正反雙屏的全面屏設計。其實這種設計并不稀奇,之前的YotaPhone、海信雙屏手機、魅族Pro7都采用了正反雙屏,其目的是通過背面的副屏實現更省電的手機瀏覽、拍攝功能輔助、信息顯示等等。
現在的雙屏設計目的也很明顯,直接原因就是取消掉前置攝像頭,讓正面屏幕更全面。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也衍生出了其它玩法,典型機型vivo NEX雙屏版、努比亞X。
5、真假屏下攝像頭
如同去年時期盼屏下指紋,屏下攝像頭也是消費者的美好愿景之一。據傳聞,三星最初在其旗艦新機上設計的是New Infinity的全面屏,將攝像頭隱藏在屏幕下方,利用OLED透光的原理來實現前置相機的取景。
當前置攝像頭工作時,攝像頭部位的屏幕像素不工作,保證了成像不被屏幕光線干擾;當前置攝像頭不工作時,該部位的像素正常工作,這時候就實現了前置攝像頭真正的屏下隱藏。
但后來傳聞,這種屏下攝像頭的方案拍攝效果不佳,原因就在于OLED屏幕雖然可以實現40%的光線透過率,但由于存在屏幕金屬線路網格的干擾,成像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我們看到了“假屏下攝像頭”的面世,即在屏下開孔來放置前置攝像頭。典型機型華為nova4、三星Galaxy A8s。
關注我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訊
顯示行業頂級新媒體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