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十二五”規劃在2015年達到IC自給率30%目標,并在2020年達到至少一家進入全球前十大IC設計廠排名。
由于大陸近5年的政策方向,是以扶植本土IC業者逐步取代臺灣業者在大陸價值鏈的地位與角色為主,并在這2年鼓勵企業借助海外人才加快達成目標,因此不難理解臺灣IC設計雙M合并案在大陸審批上何以遇阻,深究緣由,其實為的是讓陸資企業搭上今年農歷年后跳槽熱。
陸系IC設計來臺求才早已不是新聞,尤其臺灣科技業員工分紅費用化實施前2年,大陸IC設計當年的F4(展訊、RDA、格科微、艾為Awinic)來臺獵才動作積極更在當時掀起業內一陣旋風。
進入2013年,IC設計人才圈中,跳槽火紅的企業已轉為中興、華為、聯想等系統大廠,名不見經傳的大陸中小型IC設計公司開出的薪資條件及在地工作機會更優于大廠,也成了不少臺灣IC設計人才新選項。
有鑒于蘋果、三星等系統大廠自設半導體部門,今年IC設計業內新的機會多了個系統端,而非半導體公司,不過,陸資企業來臺征才動作低調,求才信息頂多看到需求MCU、觸控IC、射頻IC、系統單芯片…等類別人才,企業信息大多隱藏在獵人頭公司、或是開曼海外公司名稱之后。
臺籍IC設計研發主管觀察指出,2008年之前、來臺搶爭IC設計人才多以高通、博通、德儀這類美系企業為主,不但開出優于臺灣勞基法的福利,而且競相在臺設立辦公室,讓臺籍員工不用遠赴美國也能在美商公司上班,金融風暴之后,陸企明顯增加,并出現竹市、內科一條街的說法;而現在,很明顯的是陸系企業,不是更大,就是換了一批中小型的新企業面孔,而且,這些陸系企業更加低調,沒有到面試最后一關,甚至很難得知究竟和誰面試。
再者,半導體產業國際人才往來一向流暢,不論是臺系、美系、陸系企業,但是,今年卻出現些許不同,因為臺灣IC設計兩強聯發科、F-晨星合并之后,人才流動難免,陸企此時介入搶人,可預見臺灣兩強培養出來的專業人才,未來勢必成為陸企力奪目標。
關注我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訊
顯示行業頂級新媒體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們